藥廠車間的危險源涉及 化學、物理、生物、人因工程 等多類危害,可能對人員健康、環境和產品質量造成嚴重影響。以下是系統分類及具體危害說明:
有毒化學品
危害:有機溶劑(如甲醇、丙酮)、原料藥(如抗生素中間體)可能通過吸入、皮膚接觸或誤食導致中毒。
案例:甲醇泄漏引發神經損傷甚至失明。
易燃易爆物質
危害:乙醇、乙醚等溶劑遇明火或靜電可能引發爆炸。
案例:2018年某藥廠因乙醇蒸汽爆炸致3人死亡。
腐蝕性物質
危害:強酸(如硫酸)、強堿(如氫氧化鈉)灼傷皮膚或設備腐蝕。
機械設備風險
危害:壓片機、離心機等設備可能造成機械傷害(夾擊、切割)。
案例:未鎖閉的灌裝機導致操作員手指截斷。
噪聲與振動
危害:長期暴露于≥85dB噪聲導致聽力損傷(如粉碎機房)。
高溫/低溫
危害:滅菌設備(高溫蒸汽)燙傷;冷凍干燥機(-50℃)凍傷。
病原微生物
危害:生產疫苗或抗生素時接觸活菌(如結核分枝桿菌)引發感染。
致敏性物質
危害:青霉素類原料藥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。
重復性勞損
危害:包裝線工人因重復動作引發腕管綜合征。
人為操作失誤
危害:投料錯誤導致交叉污染(如未清潔設備混用)。
粉塵擴散
危害:API(原料藥)粉塵吸入引發職業性哮喘(如激素類粉塵)。
廢水廢氣
危害:含藥廢水破壞生態;VOCs(揮發性有機物)排放致癌。
車間區域 | 主要危險源 | 潛在后果 |
---|---|---|
合成車間 | 有毒溶劑、高溫高壓反應釜 | 中毒、爆炸 |
無菌灌裝區 | 活疫苗、臭氧消毒 | 感染、呼吸道刺激 |
倉庫 | 易燃溶劑堆積、通風不足 | 火災、窒息 |
工程技術
局部排風(LEV)、防爆電器、聯鎖裝置。
管理控制
SOP(標準操作規程)、HAZOP分析(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)。
個人防護
防毒面具、護目鏡、防護服(根據GB 39800-2020選擇)。
中國:《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》(GMP)附錄《確認與驗證》明確需進行風險評估。
國際:OSHA(美國)、COSHH(英國)對化學品暴露限值有嚴格規定。
藥廠需定期開展 危險源辨識(JSA) 和 應急預案演練,確保符合 GB/T 29639-2020《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