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效過濾(HEPA H13-H14):過濾≥0.3μm顆粒(含微生物氣溶膠),效率≥99.97%。
換氣次數:A級區(ISO 5)垂直層流風速0.36~0.54m/s,B級區換氣≥40次/h,C級≥20次/h。
UV燈輔助:在空調機組或回風管道安裝UV-C燈(波長254nm),殺滅流動空氣中的微生物(需定期清潔燈管)。
濕度控制:維持45%~55% RH(抑制細菌繁殖,真菌需濕度>60%才能生長)。
溫度控制:20~24℃(低溫減緩微生物代謝)。
正壓梯度:潔凈區>走廊>非潔凈區(壓差≥10Pa),防止污染空氣倒灌。
單向流設計:A級區采用層流罩,避免氣流渦流導致微粒堆積。
更衣流程:
普通區 → 換鞋 → 一更(脫外衣) → 二更(穿潔凈服+手套/口罩) → 風淋(≥15秒) → 潔凈區
潔凈服要求:無脫落纖維材質(聚酯纖維),滅菌后使用(A/B級區需每班次滅菌)。
禁止化妝、佩戴飾品,操作時避免快速移動(減少皮屑脫落)。
A級區操作需通過手套箱或RABS(限制進出屏障系統)隔離人員接觸。
傳遞窗:雙門互鎖,帶UV或VHP(汽化過氧化氫)消毒,表面用75%乙醇擦拭。
滅菌處理:耐熱物料用濕熱滅菌(121℃, 15min),不耐熱用環氧乙烷或γ射線輻照。
消毒劑輪換:
消毒劑類型 | 適用場景 | 頻率 |
---|---|---|
75%乙醇 | 設備表面快速消毒 | 每班次 |
0.1%新潔爾滅 | 地面/墻面(抗真菌) | 每日 |
過氧化氫蒸汽 | 空間終滅菌(停產期間) | 每月/季度 |
清潔工具:使用無脫落纖維的抹布,滅菌后專用。
采樣方法:
監測類型 | 標準(CFU) | 頻率 |
---|---|---|
沉降菌(φ90mm) | A級≤1/4h,B級≤5/4h | 每生產班次 |
浮游菌(m3) | A級≤1,B級≤10 | 每周 |
表面微生物 | 接觸碟(≤5 CFU/碟) | 關鍵操作后 |
使用EMS系統記錄數據,超標結果觸發OOS調查(排查污染源并糾正)。
定期進行 環境菌鑒定(如Micro-ID或基因測序),追蹤污染菌種來源。
光滑無死角結構(圓弧角、自流平地面),減少清潔盲區。
排水口設液封,防止污水管微生物逆流。
微生物超標時:立即停產→復測→擴大清潔消毒→驗證合格后復產。
定期熏蒸:用VHP對空調系統及空間徹底滅菌(每年1~2次)。
無菌制劑(注射劑):A級區需實時在線粒子與微生物監測,培養基模擬灌裝驗證。
醫療器械:植入物生產需控制內毒素,環境監測增加革蘭氏陰性菌檢測。
霉菌反復出現:檢查濕度是否超標、清潔死角(如天花板夾層)。
浮游菌數據波動:核查高效過濾器密封性及人員操作規范。
通過以上措施,無塵車間可有效將微生物污染控制在可接受水平(如A級區浮游菌≤1 CFU/m3),保障產品無菌或低微生物負荷要求。